诗仙李白《送储邕之武昌》中有“诺为楚人重,诗传谢朓清”的句子,其中的“诺为楚人重”,是说楚地人最是看重承诺,格外珍视个人信誉。
李白对楚人的这个评价,典出史迁的《史记》。司马迁在他的《史记.季布栾布列传》里,写季布有这样的话:“楚人谚曰:‘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’”意思是黄金百两不如楚地人季布的一句答应。源于此,后来也就有了一诺千金的成语。
季布何许人也?楚人果然重诺守信吗?
季布是楚人没错,年轻时好行侠仗义、打抱不平。楚汉相争他初投项羽,好几次搞得汉王刘邦狼狈不堪。项羽战败身亡,刘邦得了天下,一直记着季布数度令他出丑的旧怨,悬赏捉拿季布。
没了主子的季布这时去了哪里?他隐姓埋名藏身在濮阳一户姓周的人家。这一天周姓主人对季布讲:汉朝廷张榜悬赏抓你,风声越来越紧,眼看就要查到我家,你若听我的话,我有个主意,咱两全其美,你若不答应,我先自杀在你前头!季布忙说别别,一切听你的。
姓周的给季布剃了个光头,脖子上套一铁箍,让他换上一身粗布衣服,将其混在十几个家仆当中,坐着一辆运棺材的丧车,拉到了一朱姓的大户人家来卖。姓朱的这位久闻季布大名,认得他,一眼就从人堆里发现了朝廷正四处搜捕的季布。可这位有心计,他装作不知,悄悄买下季布等。
姓朱的私下指着季布特别交代儿子们,说“田事听此奴,必与同食。”田里诸事统统听这个家奴的,他与家人同吃同住,不得歧视!最终,姓朱的托人寻情找到刘邦的哥们夏侯婴,经其劝解,汉高祖答应饶过季布,既往不咎,且给了他个郎官做。
这件事使姓朱的和季布都赢得了好名声。姓朱的是大家为他替英雄找出路而竖大拇指,季布呢,则是人们对他的忍辱负重自甘贫民而称道。
既如此,至多只能说季布这人能屈能伸,与一诺千金又有何关系呢?
这要从楚地的一个名嘴说起。
曹丘,楚地有名的辩士,能说会道,巧舌如簧。这位爷最擅长也最热衷的,是巴结权贵以捞取钱财。
时间已到汉文刘恒年间,曹丘结识宦官赵谈,又与太子刘启的舅舅窦长君交情不浅。季布听说了这个事,提醒窦长君说:曹丘可不是什么好货色,您千万别跟他走得太近!
巧的是没几天曹丘来到长君府,要窦写信介绍他与季布认识。窦长君无奈只好和盘托出实话,说季将军不喜欢你,你就不要去认识他了。
这话极大地刺伤了曹丘的自尊,想我国内无人不知的名嘴,谁人不曾见过,何人拿他不下,你个落难武夫季布岂能拒我于门外,不给本大人面子!他执意要窦长君写信给季布。
曹丘去见季布之前,先让人把窦长君的荐书送达季布。季布本就讨厌曹丘,不曾想这人竟腆着脸非要上门来,于是乎憋着满腔怒气在家等着曹丘,准备好好羞辱他一番。
曹丘到了,他不管不顾季布脸上之不悦,先拱手作揖,然后自顾滔滔不绝如下一段:“楚人谚曰:‘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’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?且仆楚人,足下亦楚人也,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,顾不重邪?何足下距仆之深也!”
这段话译成白话是:楚地的民谚传唱说,得黄金百两,不如季布的一句承诺!季将军您可知道您这样的美名是怎么得来的吗?是我曹丘给你策划包装和宣传来的呀!将军是楚人,我也是楚人,出于乡党乡情,我全国奔走,不遗余力美化将军,这个您心里没数吗?您为何要以怨报德反过来不理不睬又瞧不起我呢?!
一听这话,季布难掩羞愧。当即换上笑脸,赶紧请曹丘入座。“留数月,为上客,厚送之。”留下曹丘在自家白吃白住好几个月,日日待作上宾,临走金银财宝送了几大箱。
事情的原委这便清楚了,正像司马迁早就下过的结论:“季布名所以益闻者,曹丘扬之也。”季布重然诺守信誉的好名声,其实是他的同乡曹丘瞎吹的。既如此,则毫无疑问,太白诗歌所谓的“诺为楚人重”,即楚人重承诺信誉,也就是无稽之谈了!